在气相色谱仪实际操作中采样和检测方法如果不对应,出来的数据往往不是一回事。谱析色谱小编看到一份监测报告,质疑其中的苯、甲苯和二甲苯比非甲烷总烃(NMHC)大的监测结果。也许很多网友也有这样的疑问:苯系物是芳香烃啊,应该是包含在非甲烷总烃里的,怎么可能甲苯和二甲苯比非甲烷总烃高的情况?谱析色谱小编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和交流,确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苯、甲苯和二甲苯是可以比非甲烷总烃大的。
非甲烷总烃(NMHC)定义为从总烃测定结果中扣除甲烷后剩余值,而总烃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上产生响应的气态有机物总和 。按通常理解,NMHC是指除甲烷以外的所有可挥发的碳氢化合物(其中主要是C2~C8)。
从含义上看,苯、甲苯和二甲苯属于烃类,是包含在NMHC里面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检测方法的计算。“在规定的条件下所测得的NMHC是于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有明显响应的除甲烷外碳氢化合物总量,以碳计。”问题就出在这个“以碳计”。
NMHC是以碳计,那么甲苯和二甲苯呢?
苯、甲苯和二甲苯依据毛细管柱色谱图的峰值进行计算,算出来的是总体质量浓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非甲烷总烃只算出其中碳的量,而苯、甲苯和二甲苯算出来的不止是碳的量,还有多个氢,而且比例不低。那么,当污染源是以苯系物为主时,苯、甲苯和二甲苯比非甲烷总烃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实际上,监测中直接进气法太烧钱,非甲烷总烃采样通常用的是气袋法或是注射器,苯、甲苯和二甲苯采样通常用的是活性碳吸附。
什么意思呢?非甲烷总烃是装一袋空气回来直接进样监测,甲苯和二甲苯是用活性碳这种东西吸附后再在实验室里进行脱附检测。这采样方法的不同又会造成一定的不同结果。所以说,监测这种具体工作的,一些细小的差别有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不同,这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理论家们所不能理解的。
国家最近出台的几个标准,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2019)、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3—2019)、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4—2019),除了解套一些子无虚有的无厘头规定外,让做实际工作的人感到高兴,就是因为提高了监测指标的可操作性。
分光和色谱的监测原理本来很简单,先画线再取点。先用标准液配制出从高到低的一系列浓度配液,再到机器上做一个响应峰值的曲线出来。检测时,对应的采样样品出现的峰值套到曲线中,就可以算出和标准样对应的浓度出来。但是,要有成分分析,要有标准液,要求采样准,要求去干扰。这说明一个问题:越简单越好。
按GB37822,VOCs可以按行业特征采用非甲烷总烃或者TVOC作为表征指标。道理很简单,如果放弃简单实用的非甲烷总烃,一定要用上TVOC的标准,也不是不能解决。
一般污染源的NMHC会比苯、甲苯二甲苯高,但也有可能低,尤其是苯系物为主的污染源。主要原因是检测计算方法不同,采样方法也不同。TVOC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基层检测机构很难做好,目前的水平把NMHC做好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