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染发剂,就是能够改变头发颜色的化妆品,它主要分为暂时性染发剂、半永久性染发剂和永久性染发剂三种。永久性染发剂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如果在购物网站上搜索“染发剂”相关词条,会默认搜索的是永久性染发剂。
我们平时在网上购买到的染发剂通常由两个制剂瓶盛装,它们一瓶是染色剂,一瓶是显色剂,染发时需要将两种制剂混合,然后均匀涂在头发上,在我们等待的时间里,染发剂对你的头发进行了以下的“魔法”。
染色剂中的碱性物质首先与头发接触,打开头发表面的毛鳞片;毛鳞片打开后,显色剂中的过氧化进入头发内部对头发进行“漂白”;之后染色剂中的对苯二胺、耦合剂进入头发内,与角蛋白一起结合成大分子;随后对苯二胺被显色剂中的过氧化氢等物质氧化为有色染料,它们形成的耦合染料能长期存在在毛发中;最后使用护发素等酸性产品中和染发剂中的碱性物质,毛鳞片关闭,头发就染好了。
简单来说,就是打开头发的毛鳞片,物质进入头发内部进行脱色、染色,再关闭毛鳞片,但在打开毛鳞片的过程中,头发的角蛋白性质和结构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因而出现头发受损的情况。
染发剂的监管:我国规定的染发剂检测有哪些项目?
染发剂的质量安全是消费者和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氨水、过氧化氢等物质有着较强的致敏性和潜在的致癌性,它们一直是有关部门监管的重点对象。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规定了化妆品75种准用染发剂和在使用时的最大允许浓度,并将“邻氨基苯酚”“邻苯二胺””“甲苯-3,4-二胺”“2-硝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氢醌”“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等多种物质列为禁用组分。
就拿文章中频繁提及的“对苯二胺”来说,它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三类致癌物,即有致癌风险但证据不充分,所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严格规定了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最大浓度不得超过2%,并且规定染发产品中如果添加了对苯二胺等苯二胺类染发成分,必须在标签上标注“含苯二胺类”。
在染发剂各种染料的组分测定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方法凭借着仪器普及率高、分析速度快以及灵敏度高等特点,成为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对苯二胺等8种氧化型组分的含量以及对苯二胺等32种组分的含量的规定检测方法。
近期,国家药监总局发布了《2021年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年报》的信息显示,染发类产品的合格率为87.6%,年报中并未透露不合格批次的详细信息,但根据国家药监局以往的染发剂抽检结果可推测出,在国内销售的染发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假冒产品、成分超标、产品标签指向不明、标签注意事项中未标注对应成分、实际成分与标签或批件不一致等。
染发剂的未来:消费者对染发剂的消费趋势是什么?染发剂的研发方向是什么?
根据《2020中国美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以健康纵享生活”、“用安全保障便利”,成为美好消费两大重要趋势,染发剂的成分、对头发头皮的养护和本身的味道成了消费者们的重要消费考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含有植物成分、边染边护、气味温和为卖点的染发产品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销量一路增长。但其实,这些消费偏好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染发过程中头发受损的确能够通过在配方中添加科学的养护成分来减少头发损伤。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知道了染发的第一步就是打开头发上的毛鳞片,那么在毛鳞片打开的同时,也是养护成分进入的好时机。
另外,植物成分的染发剂不比合成染发剂安全,它们本质上其实是在同一起跑点的。因为不论是半永久染发剂还是永久染发剂,为了保证染发效果,在制作过程中基本都要添加碱性物质及苯二胺类物质,除了额外添加了植物提取物外,植物染发剂与合成染发剂的成分基本相同。
为迎合消费者“植物成分就是安全”固有的概念,业内企业在之后的染发剂研发应该还是会沿着植物成分染发剂的道路进行。同时,希望之后也会研究人员探索出新的头发染色机制,发明不打开头发毛鳞片的永久染发剂,从根源上解决染发后头发干枯、毛躁、发质变差等问题!